Web服务器框架 Tornado简介,webtornado


Tornado 跟其他主流的Web服务器框架(主要是Python框架)不同是采用epoll非阻塞IO,响应快速,可处理数千并发连接,特别适用用于实时的Web服务。

高性能web服务器框架Tornado简单实现restful接口及开发实例 http://www.bkjia.com/article/52209.htm

要使用它,必须按照以下套件:

1)Python(建议使用Python 2.5 / Python 2.6)

2)Simplejson(建议使用simplejson 2.0.9)

3)cURL(建议使用curl 7.19.7或以上版本)

4)Pycurl(建议使用pycurl 7.16.2.1)

5)Tornado Web Server(这才是主角,版本就照官网上最新的安装吧)

一个最简单的服务:

import tornado.ioloop
import tornado.web

class MainHandler(tornado.web.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self.write("Hello, world")

application = tornado.web.Application([
 (r"/", MainHandler),
])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lication.listen(8888)
 tornado.ioloop.IOLoop.instance().start()


为何选择 Tornado 作为 Web 开发框架?

这也是FriendFeed开发Tornado的原因-----因为FriendFeed需要实时更新Timeline,而Comet又是目前最好,最流行的方法。由于知乎也有大量长轮询连接需要维护,所以选择Tornado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Tornado不是万金油,由于Tornado的WEB服务器为单线程,一个Request如果阻塞了I/O,那么这个进程将一直挂起,既无法接受新的Request,也无法Finish正在阻塞的其它Request。虽然可以Spawn多个Tornado进程,但是进程这种重量级的东西,Spawn太多会消耗大量的内存资源。这种感觉很像PHP的FastCGI进程那种味道。所以如果是会阻塞I/O的Request一般都是利用Tornado内置的异步HTTP Client交给其它动态后端来做。所以Tornado在生产中一般前面都要包一层nginx做反向代理,用nginx来做静态文件等大数据量的I/O操作。Tornado的I/O时间实在是太金贵了,在这上面耗不起。至于你提到的Tornado文档少的问题,我觉得你可以抽空阅读一下Tornado的代码,毕竟是个轻量级框架,代码不多,但是注释却很详细,很容易看懂。请记住,代码永远是最好的文档!
 

分布式Web服务器架构

最开始,由于某些想法,于是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网站,这个时候甚至有可能主机都是租借的,但由于这篇文章我们只关注架构的演变历程,因此就假设这个时候已经是托管了一台主机,并且有一定的带宽了,这个时候由于网站具备了一定的特色,吸引了部分人访问,逐渐你发现系统的压力越来越高,响应速度越来越慢,而这个时候比较明显的是数据库和应用互相影响,应用出问题了,数据库也很容易出现问题,而数据库出问题的时候,应用也容易出问题,于是进入了第一步演变阶段:将应用和数据库从物理上分离,变成了两台机器,这个时候技术上没有什么新的要求,但你发现确实起到效果了,系统又恢复到以前的响应速度了,并且支撑住了更高的流量,并且不会因为数据库和应用形成互相的影响。

这一步架构演变对技术上的知识体系基本没有要求。

架构演变第二步:增加页面缓存

好景不长,随着访问的人越来越多,你发现响应速度又开始变慢了,查找原因,发现是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太多,导致数据连接竞争激烈,所以响应变慢,但数据库连接又不能开太多,否则数据库机器压力会很高,因此考虑采用缓存机制来减少数据库连接资源的竞争和对数据库读的压力,这个时候首先也许会选择采用squid 等类似的机制来将系统中相对静态的页面(例如一两天才会有更新的页面)进行缓存(当然,也可以采用将页面静态化的方案),这样程序上可以不做修改,就能够很好的减少对webserver的压力以及减少数据库连接资源的竞争,OK,于是开始采用squid来做相对静态的页面的缓存。
前端页面缓存技术,例如squid,如想用好的话还得深入掌握下squid的实现方式以及缓存的失效算法等。

架构演变第三步:增加页面片段缓存

增加了squid做缓存后,整体系统的速度确实是提升了,webserver的压力也开始下降了,但随着访问量的增加,发现系统又开始变的有些慢了,在尝到了squid之类的动态缓存带来的好处后,开始想能不能让现在那些动态页面里相对静态的部分也缓存起来呢,因此考虑采用类似ESI之类的页面片段缓存策略,OK,于是开始采用ESI来做动态页面中相对静态的片段部分的缓存。
这一步涉及到了这些知识体系:
页面片段缓存技术,例如ESI等,想用好的话同样需要掌握ESI的实现方式等;

架构演变第四步:数据缓存
在采用ESI之类的技术再次提高了系统的缓存效果后,系统的压力确实进一步降低了,但同样,随着访问量的增加,系统还是开始变慢,经过查找,可能会发现系统中存在一些重复获取数据信息的地方,像获取用户信息等,这个时候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也缓存起来呢,于是将这些数据缓存到本地内存,改变完毕后,完全符合预期,系统的响应速度又恢复了,数据库的压力也再度降低了不少。

这一步涉及到了这些知识体系:

缓存技术,包括像Map数据结构、缓存算法、所选用的框架本身的实现机制等。

架构演变第五步: 增加webserver

好景不长,发现随着系统访问量的再度增加,webserver机器的压力在高峰期会上升到比较高,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增加一台webserver,这也是为了同时解决可用性的问题,避免单台的webserver down机的话就没法使用了,在做了这些考虑后,决定增加一台webserver,增加一台webserver时,会碰到一些问题,典型的有:
1、如何让访问分配到这两台机器上,这个时候通常会考虑的方案是Apache自带的负载均衡方案,或LVS这类的软件负载均衡方案;
2、如何保持状态信息的同步,例如用户session等,这个时候会考虑的方案有写入数据库、写入存储、c......余下全文>>
 

评论关闭